记录:我与郑震先生的交往 - 尹若德
2017-04-17 17:33:34 来源:中国投资网 小 中
郑震先生为龙凤阁创作作品《芜湖千年古刹广济寺-附盖金印》
十多年前,朋友曹先生带我去安师大美术学院郑老家玩,原先我很拘谨,不敢多说话,动作也比较僵硬,郑老发现我不自在,便拉着我到大厅观看他挂在墙上的国画,一边告诉我: “ 这幅题名为《一片江南雨后山》的画是1990年秋在皖南山区画的。 ” 一边指着画上浓郁的山色和霭霭白云说道: “ 当时雨刚刚停,我拿着画板要出门,主人让我等一会,怕还得下雨 … … ” 他亲切的叙述以及和霭的眼神,立即缩短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使我感觉到一位艺术家的真诚和坦然。
郑震先生与尹若德先生《摄于郑震先生画室》
从那以后,我便经常到郑老家玩,有时看他画画,有时听他聊天。他画画从不避人,不像一些所谓画家躲在书斋创作,不让人接近,仿佛有什么秘密让人窥破。郑老常说: “ 画画是一件愉快的事,要让朋友也能分享这种愉快。 ” 因此我时常看到他在朋友面前挥毫作画,没有丝毫的做作。我想,郑老的修养 ,郑老的为人,不都坦然地表现在这里嘛!
自小家里很穷,老家在寿县,抗战时日本鬼子攻破县城,我母亲含辛茹苦,将我们几个弟兄,一担挑到芜湖。父亲在芜湖码头上当搬运工,一家经常吃了上餐没有下餐,根本谈不上读书学文化。我的一点知识全是在社会上学的。没有老师,省吃俭用,买一本字典慢慢啃,一个字一个字问人,白天背晚上写,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总算勉强读完一本三十万字的小说。
人虽穷,但对字画却感兴趣。自小总喜欢去裱画店看裱在板上的字画,看到陌生的字回来查字典,有时一些龙飞凤舞的草字认不识,就在手上描画着,琢磨它的结构和写法,有时梦中还在写呢!就这样逐渐掌握潦草字的规律。掌握了规律再去读画上的题跋,更加加深对画的理解,从而对字画更加喜爱了。
记得在15岁的时候,常常去泾县黄田走亲戚。当时的黄田真是个古玩大世界。家家出售老字画、古玩什么的,不管是真是假,每天有许多外地人 前来 “ 淘宝 ” ,
当时东西也不贵,往往几块钱就能买到题名为祝枝山、唐伯虎的字画。我当时虽少不更事,但看别人买,自己就眼馋,于是我也跟着买,买了许多赝品还十分高兴 … …
些所谓的字画一直当宝贝似的保留着,直到认识郑老之后,想请他鉴別真假,谁知他看后只说了一句话:“ 以后不要瞎买东西! ” 这才打消我盲目追求 “ 古董 ” 的坏习惯。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与郑老的频繁接触中,渐渐懂得了鉴赏字画的真谛。郑老每有新作,就通知我去欣赏,与一些友人如杨尚印、季汉章等在一起,一面品香茗,一面欣赏郑老的新作,这时郑老特别庄重,仔细听我们的议论,哪怕有一点疏忽也不放过,马上郑重其事地拿笔进行改正。他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永久地影响着我们的一举一动 … … 而且逢年过节,他总是将准备好的国画或者版画或者藏书票之类的作品,作为礼物送给我们。
当今名人字画在市场上价格不断翻新,郑老对此持有他的一贯看法:字画绝不能以普通商品一般看待,它是画家长期结累、不断创新的成果,绝对不是商品!他对那些整天钻进铜钱眼中的画商画贩不屑一顾。多年来郑老馈赠不断,至今我拥有他的大作约200多幅。这些珍贵的作品是无价之宝,我一直在考虑,如何将这些珍品让更多爱好郑老书画作品的朋友长期欣赏、共同切磋,让他的精神产品能够长期滋润我们的心田。
机会总会光顾有心人。四年前我在南翔万商买了12间门面房,准备作为郑老书画作品的陈列馆,但因这里人气不足,最后还是放弃。直至去年7-8月份,我经过综合考量之后还是将很多年前在小九华古玩市场买的一间门面最终定为郑老书画作品的陈列馆,虽然面积远小于南翔门面面积,但是经过两个多月时间的付出,并按照郑老的嘱咐: “ 做人不要浮夸,确确实实做一点实在的事! ” 终于装修完毕,诸事亲力亲为,配合装修工人将每件事办妥办好,我觉得只有这样,才对得起郑老的在天之灵。
这一天 “ 郑震艺术收藏馆 ” 隆重开馆,郑老的亲朋好友纷纷从各地赶来参加这次具有特别意义的活动。由于展馆不大,所展郑老的作品不过数十幅,包括版画、水彩画、国画以及书法和藏书票等。自去年十月开馆以来,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其中包括一些画商,他们表示出高价 “ 收购 ” 郑老的作品,被我严词拒绝。我对他们说: “ 郑老的画是展品,供广大书画爱好者学习观摩的,绝对不是商品!你纵然出100万,我也不会卖一张! ” 相反,对于前来参观学习的人,我由衷地表示欢迎。
推荐阅读
今日热点
